一、核心特点
- 优异的低温流动性:在极低温度下仍能保持较低的粘度,确保润滑脂能快速渗透到摩擦副表面,形成有效润滑膜,避免设备启动时因润滑不良导致的磨损或卡滞。
- 良好的低温泵送性:适合自动化润滑系统,能在低温下通过管道顺利输送,保证润滑部位的供脂效率。
- 低温稳定性强: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中,其胶体结构不易被破坏,不会出现分层、硬化或结晶等现象,能维持稳定的润滑性能。
- 适当的粘附性:既能牢固附着在摩擦表面,防止因设备振动或低温收缩而脱落,又不会因粘附力过强而增加低温启动阻力。
- 与材料兼容性好:对金属、橡胶、塑料等设备常用材料无腐蚀或溶胀作用,避免因润滑脂特性导致的设备部件损坏。
二、分类(按基础油类型划分)
基础油是决定低温润滑脂低温性能的关键因素,常见类型如下:
- 矿物油基低温润滑脂:以精制矿物油为基础油,通常可适应-20℃至-30℃的低温环境,成本相对较低。但低温性能有限,当温度低于 -30℃时,粘度会显著上升,适用于对低温要求不极端的场景,如普通户外机械、低温仓库内的输送设备等。
- 合成油基低温润滑脂:
- 聚α-烯烃(PAO)基:低温性能优于矿物油基,可适应 -40℃至-50℃的低温,同时兼具一定的高温耐受性(部分可达到100℃以上),抗氧化性和稳定性较好,适用于汽车、电机等在宽温范围内工作的设备。
- 酯类油基:低温流动性极佳,能适应-50℃至-60℃的超低温环境,与橡胶、塑料的兼容性好,但部分酯类油对金属的防锈性较弱,需配合添加剂改善,常用于精密仪器、航空航天设备的低温润滑。
- 硅油基:可适应-60℃以下的极端低温,化学稳定性强,耐老化,但润滑性相对较弱,且与部分橡胶材料可能存在兼容性问题,适用于高真空、强化学腐蚀等特殊低温环境,如航天设备的密封与润滑。
三、应用场景
- 汽车与交通领域:汽车的车门铰链、转向系统、制动系统部件,以及雪地车、冷藏车等在低温环境中运行的车辆零部件,确保低温下车辆启动顺畅、操作灵活。
- 工业设备领域:低温冷库中的传送带轴承、制冷设备的压缩机部件、户外低温环境下的电机轴承、阀门等,防止设备因低温润滑不良而失效。
- 航空航天领域:飞机在高空低温环境中的起落架部件、导航系统精密轴承,以及航天器在太空中的低温运动部件,保障极端低温下设备的稳定运行。
- 精密仪器领域:低温环境下工作的光学仪器、计量设备、医疗器械等的微小摩擦副,需依赖低温润滑脂实现精准、无卡顿的运转。
四、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
- 选择要点:
- 优先根据设备的最低工作温度选择,确保润滑脂的低温适用范围低于实际工作温度下限(通常建议留有10-20℃的余量)。
- 考虑设备的转速和负载:高速设备需选择低温粘度更低的润滑脂,以减少运行阻力;高负载设备则需兼顾润滑脂的极压性能。
- 关注环境介质:若设备接触水分、冰雪或腐蚀性物质,需选择具有抗水、抗腐蚀性能的低温润滑脂。
- 检查与设备材料的兼容性:尤其注意与橡胶密封件、塑料部件的匹配性,避免润滑脂导致部件溶胀或硬化。
- 使用注意事项:
- 涂抹前需彻底清洁摩擦表面,去除油污、冰霜、灰尘等杂质,防止杂质混入润滑脂后加剧磨损。
- 控制涂抹量:过量会增加低温下的搅拌阻力,过少则无法形成完整润滑膜,通常以覆盖摩擦表面薄薄一层为宜。
- 避免不同类型低温润滑脂混合使用:不同基础油或添加剂可能发生化学反应,破坏润滑脂的胶体结构,导致低温性能下降。
- 定期检查润滑状态:在长期低温运行后,需观察润滑脂是否出现硬化、分层或被污染等情况,及时更换以保证润滑效果。
咨询热线
189-2463-8773